1月7日,中國戲曲學院招生辦發出通知,請參加戲曲文學等專業考試的考生在本月20日前上網打印準考證。1月底,新一年的全國藝術考試陸續拉開序幕。
另一所知名藝術院校,其受追捧程度之高也令人生畏。據中央戲劇學院介紹,2011年有4000人參加該校表演系初試,七成考生在初試中被淘汰;2012年20537人次報考該校,最熱門的表演系招生50人,報考超過8400人次。表演系的考生中,不少人手里的底牌就是戲曲。
而在日常生活中,一個城市可能有數十個電影院,但難見一家對公眾開放的戲劇院。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瑰寶的戲曲,正遇到傳承困難、受眾銳減的嚴峻考驗。
戲曲傳承與保護,是一個老話題,卻是一個亟待給出解決辦法的新課題。近年來,一批高校正在探索依托高校傳承戲曲,有收獲更有辛酸。戲曲進高校,能否站穩腳跟、輻射到社會,能否為傳統文化傳承保護探出一條新路?
喜歡戲曲的學生還是小眾群體
何時鼓掌叫好這個小細節,反映了目前很多學生還不太懂戲。不知曉、不懂得,自然就談不上欣賞、傳承了。
書房門前一枝梅,書上鳥兒對打對,喜鵲滿樹喳喳叫,向你梁兄報喜來一位大學生正在表演越劇《梁祝》。時間已過3個月,湖北大學藝術學院副教授周麗玲經常會看看比賽的視頻,選手們的精彩表演總讓她倍感欣慰。
2012年9月—10月,借首屆湖北藝術節舉辦的契機,湖北大學向湖北省文化廳申請舉辦第一屆湖北大學生戲曲大賽,得到支持后由湖北省文化廳、湖北省教育廳聯合主辦,湖北大學校團委成為這項大賽的具體承辦單位。
大賽分初賽、復賽和決賽3個階段,先由湖北省內各高校選拔,優秀作品的視頻資料報送大賽組委會后由專家評審,晉級選手到武漢現場表演一決高下。大賽吸引湖北省內120多所高校學生參與,60多件參賽作品進入復賽,涵蓋京劇、黃梅戲、昆曲、越劇等10多個戲曲種類,其中還有一些不為人知的地方劇種,最終25位選手晉級決賽。
京劇《趙氏孤兒》、《捉放曹》、越劇《山河戀送信》、《血手印花園會》、黃梅戲《天仙配》、《碧空秋燕》去年10月21日,決賽在湖北大學禮堂舉行,或身著便裝反串清唱選段,或穿上戲服粉墨登場。90后唱起戲曲,也頗有味道,絲毫看不出緊張與怯場。上場之前,黃岡師范學院大一學生周佳潔穿著行頭,在走道里咿咿呀呀地吊嗓子。勒頭很難受,可踏著碎步上臺,水袖一甩,唱起《貴妃醉酒》,她立馬精神起來。
想不到身邊有這么多會唱戲的同齡人。第一次看大學生表演戲曲的湖北大學大二學生羅坤成驚訝地說,現在每個學校都有‘十佳歌星’、‘十佳舞星’、‘十佳演繹之星’,以后得評選‘十佳票友’了。大賽評委、湖北省京劇院國家一級演員李蘭萍也欣喜地說:選手們的表演完全超出預料。
臺上,傳統戲曲似乎駐顏有術,受到大學生追捧;臺下,筆者采訪卻發現熱愛戲曲的大學生仍是小眾群體。
大賽一等獎得主之一、華中科技大學傳播學大四學生洪峰,在比賽中表演京劇《生死恨》選段,但他第一句還沒唱完,現場就響起了此起彼伏的掌聲和叫好聲,第二句一開口就淹沒在一片嘈雜里。大學生喜歡唱戲的越來越多了,但總體來說學生們看戲還是少了,鼓掌時間應該在演員的氣口處,不能在唱的時候鼓掌。李蘭萍指出。
雖然整體水平還不錯,但地方戲尤其是湖北本土的楚劇、漢劇在比賽中所占比例太低。大賽評委、楚劇表演藝術家彭青蓮有些失望地說,參加決賽的25個節目中,京劇占比最高,其次是越劇、黃梅戲,楚劇、漢劇各只有一人參加。
比賽反映的只是冰山一角。此前,周麗玲曾在湖北省18所高校近千名大學生中開展戲曲認知程度調查,在回答您喜歡哪些劇種時,有46.8%的人喜歡東北二人轉,55.4%的人喜歡京劇,楚劇、昆曲、秦腔的粉絲均只有兩成多。同樣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采茶戲、花鼓戲、南?。ň鶠楹钡胤綉蚯謩e有超過三成、接近六成和超過七成的受訪學生不知道。至于興于明朝的荊河戲、流行于湖北恩施土家族地區的柳子戲等,因為地域等因素限制,其知名度就更慘不忍睹。
不知曉、不懂得,自然就談不上欣賞、傳承了。在此次戲曲大賽的決賽現場,不少學生坦言,很多曲目聽不懂。
學生文藝社團重現代輕傳統
小劇種還停留在靠民間藝人口口相傳、靠老年觀眾捧場的生存狀態。相比其他動輒上百人的社團,戲曲類社團在大學校園里絕對算是冷門。
為什么學起來有語言障礙的越劇、粵劇都有人學,地域優勢明顯的楚劇、漢劇卻不受大學生待見?參賽選手、華中師范大學學生豐小鳳說,自己學越劇是因為幾年前一個浙江籍學長在校創辦了越劇社團,這是該校唯一一個地方劇社。
來自中國地質大學的王鈺瑩是第一次參加大型戲曲比賽,雖然沒有系統學過戲曲,但小時候奶奶常帶她看豫劇,耳濡目染間有了興趣,后來自己經常跟著網上的視頻學習。得知有這樣的比賽,我就報名了,沒想到還入圍決賽了。王鈺瑩興奮地說。
其實學生不是沒興趣,而是缺少接觸的途徑。周麗玲曾帶領學生觀看楚劇《三月茶香》的排練,很多學生感慨,‘原來我們看的是這么精致的藝術’。在上述調查中,喜歡二人轉的學生多過喜歡湖北地方戲,恰恰就是這個原因。近年來,在趙本山、潘長江等一批表演藝術家的帶領下,二人轉表演上春晚、進電視劇、舉行民間藝術大賽,頻繁出現在公眾面前,認知度不斷攀升。
湖北是楚文化的發祥地,蘊育了漢劇、楚劇、荊州花鼓戲、南劇等22個地方戲劇種,還有從外省市流傳進來的豫劇、曲劇等。2006年,漢劇、楚劇、荊州花鼓戲等被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但是,這些劇種的處境并不太樂觀。
湖北僅存的漢劇院——武漢漢劇院,不久前一位青年演員離開后,劇院便陷入小生缺位的窘境。不僅是漢劇,楚劇、荊州花鼓戲、黃梅戲等數十種地方戲的生存狀態都不容樂觀。著名劇作家、湖北省文聯名譽主席沈虹光曾長期關注地方戲曲傳承。2011年5月,她在湖北大學地方戲曲高校大講堂上憂心地表示,不少地方戲曲還停留在單純靠民間藝人口口相傳、靠老年觀眾捧場的生存狀態,像漢劇這種延續了400年的地方戲還能存活多久,我不敢說。
洪峰是華中科技大學京劇隊的隊長,他坦言,自己學校的京劇隊目前有20多名骨干成員,能夠登臺演唱并參加比賽的有6名成員。這放在一所擁有幾萬名學生的大學里,顯得微不足道,相比其他動輒上百人的社團,戲曲類社團絕對算是冷門。
的確,話劇、舞劇、童話劇、音樂會、演唱會近年來的演出市場,無論在形式還是內容上都豐富多彩,讓觀眾應接不暇。而對于戲曲,年輕觀眾的認知卻顯得少之又少,一位學生表示自己最喜歡的演出是明星的演唱會。當被問及是否看過京劇時,他茫然地搖搖頭,從來沒看過京劇,我對京劇唯一的印象就是,聽爸媽說京劇是國粹。春晚播放京劇節目的時候,也是我趁機做些其他事情的時候。
對此,湖北省京劇院院長朱世慧表示:京劇盛行于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現在的中老年戲迷多于年輕戲迷,就是因為這些中老年戲迷在兒童時期受到極大的影響。年輕觀眾也是這樣,為什么他們喜歡流行歌曲?就是因為他們是聽流行歌曲長大的。
戲曲作為一個藝術門類,具有很強的文化底蘊,需要有一定的積累和較高的素養才能看懂?,F在的學生從小就缺少接觸戲曲的機會,戲曲對他們來說完全是陌生的,看不懂和沒耐心是正常的。李蘭萍表示。
青年態度是戲曲傳承的正能量
任何一種表演藝術,如果沒有年輕觀眾尤其是大學生的積極參與,是沒有生命力的,其前途堪憂。
傳統戲曲到底該如何傳承呢?任何一種表演藝術,如果沒有年輕觀眾,尤其是大學生的積極參與,是沒有生命力的,其前途堪憂。臺灣當代著名作家、青春版《牡丹亭》總制作人白先勇曾表示,前些年當他聽說大學生不看昆曲時既驚訝又憂慮,大學生已有一定的審美修養,應該是當今昆曲最合適的觀賞者。
在世界上每一個角落,充滿活力和激情的年輕人都最受關注。大學生文化素質好,將來是社會的中堅力量,在校期間受到藝術熏陶,將來分布到各行各業,他們的影響可以為戲曲爭取到更多的觀眾。周麗玲同樣堅信,青年態度是戲曲傳承的最大‘正能量’。在調研的基礎上,周麗玲于2006年向湖北省文化廳遞交了推動湖北地方戲曲進高校的報告。
為什么要依托高校?除了青年的未來影響力外,還有哪些現實基礎呢?周麗玲提出了3點理由:一是高校教師。他們本身就有一部分是地方戲曲藝術的戲迷、票友或研究者,可以視為地方戲曲藝術的間接繼承者和兼職傳承者。同時,多學科的科研優勢也為地方戲曲的傳承、保護提供了保障。二是大學學生。相比中小學生,大學生的文化知識和藝術素養積累更加扎實,自由支配的時間較多,主觀能動性更強。三是地方戲曲。對于來源構成十分廣泛的大學生而言,很多地方戲曲的唱腔、語言表達就是他們的方言、家鄉話,學習、傳承地方戲有親切感和認同感。湖北大學作為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高校,師生已自發成立京劇社、新梨園社、司南劇社等戲曲社團,開設了戲曲鑒賞等選修課,該校的地方文化史研究也頗有特色,在傳承地方戲曲方面有較強的優勢和較好的基礎。
報告得到時任湖北省主要領導高度認可。在深入調研的基礎上,2008年3月,湖北省文化廳、省地方戲曲藝術劇院與湖北大學聯合成立湖北地方戲曲高校傳播中心,這是我國首個政府機構和高校合作籌辦的地方戲曲文化推廣基地。同年6月,中心正式掛牌并舉辦了湖北地方戲曲講演活動,湖北最知名的戲曲表演藝術家與高校學生面對面交流。
在高校傳播戲曲,難道是要培養一批藝術家?湖北省文化廳副廳長嚴榮利認為,培養一兩個明星的意義遠遠比不上培養一批有水平有格調的觀眾,有了一批成熟的、有鑒別能力的觀眾,才能推出藝術大師。因此,湖北地方戲曲高校傳播中心成立后,重點從4個方面開展工作:完善全校的戲曲選修課、欣賞課,組織戲曲比賽和戲曲演出;邀請戲劇團或知名表演家到高校演出;培育更多的學生戲曲社團;成立湖北地方戲曲動畫研發室,創新戲曲傳播形式。先引大學生來看熱鬧,才能再教大學生看門道。周麗玲認為,目前做的工作還處在補課階段。
湖北的地方戲曲傳承還在補課,全國的情況又怎么樣?2006年,教育部曾印發《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公共藝術課程指導方案》,明確將開設戲曲鑒賞作為藝術限定性選修課程。但目前,除專門的藝術院校外,很多綜合性高校藝術教育院系基本沒有開設戲曲藝術教育專業課程,更談不上地方戲曲藝術的鑒賞和傳播。
對此,北京交通大學黨委副書記高艷在該校內部一個座談會上就大聲呼吁:有較高藝術素養的大學生相對來講更容易找到合適的工作,這是目前用人單位人才需求的一個趨勢。她說,高校要重視藝術教育對大學生就業的促進作用。高校就業工作的實踐表明,許多用人單位評價大學生不單看成績,而是看全面的綜合素質,除了專業水平,還看表達溝通能力、團隊精神以及個人修養素質等。藝術教育和高校藝術團的實踐活動,對于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專家認為,戲曲教育既是社會歷史教育,也是道德情感教育。比如學生在排練戲曲的過程中可以培養良好的團隊精神、責任感和榮譽感,并且學會如何找到自己的位置,這不僅對學生就業有好處,對以后的工作也非常重要。高校藝術教育的價值在于文化普及與文化育人,其終極目標在于通過青年大學生的文化素養提升,逐步推進國民文化素養的全面提高,進而增強整個國家和民族的‘軟實力’。湖北大學教務處處長邵士權認為,專業教育是服務學生職業生涯的,但屬于民族文化遺產范疇的戲曲傳承與身體素質鍛煉一樣是使學生終生受益的,所以應將其作為通識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引導更多的學生積極參與。
戲曲扎根高校還需邁三道坎
傳統戲曲復興應是文化事業,不能僅僅是高校的事情,社會各界都應大力支持。在傳承經典文化的同時,還應推動藝術教育改革。
目前,湖北大學在地方戲曲進高校方面取得階段性成效,全國政協曾到該校進行專題調研。但戲曲真正扎根高校,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專家表示,白先勇的《牡丹亭》能運作成功,其個人能力和聲望對劇目的制作和推廣影響甚大,這也使得其他戲曲想要復制《牡丹亭》的模式,第一道坎就難以邁過——公益推廣需要資金,熱愛戲曲的人很少有條件。
說實話,舉辦此次大學生戲曲大賽沒有湖北省文化廳、教育廳、湖北大學和省內院團的支持,肯定辦不成,領導的支持是巨大的鼓舞。當然,我確實也用了一點自己的個人資源。從事藝術教育多年的周麗玲認識很多知名的戲曲藝術家,邀請藝術家擔任比賽評委、到高校開展講演,很多情況下都是免費的義務勞動。
傳統戲曲復興應是文化事業,不能僅僅是高校的事情,社會各界都應大力支持。湖北大學藝術學院院長嚴家寬教授表示。更好的辦法是國家、企業通過基金會對文化事業進行積累性的資助。
第一屆湖北高校戲曲大賽結束后,很多高校的老師打來電話詢問第二屆大賽何時舉辦,表達了希望該大賽繼續舉辦下去的強烈愿望。但到目前,周麗玲心里也沒底。
面臨的第二道坎則是表現形式的創新,重新喚起人們的注意力。調查中,不少大學生表示,能夠接受將傳統戲曲做成動漫,流行歌曲里的戲曲元素讓人容易接受,更有65.5%的學生希望傳統戲曲劇情更加多樣化,反映現代生活。
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劉文峰指出,中國戲曲的多數劇種是在農耕時代產生的,表演程式也是在農耕生活的基礎上提煉的,并反映其時的生活和審美趣味。但20世紀后中國開始進入工業化、信息化社會發展進程,生產和生活方式發生了巨大變化,于是原有的表演程式在反映現實生活和塑造當代人物時,就顯得力不從心了。創造能夠反映新的生活內容的表演程式,是戲曲現代化的核心問題和理論問題,更是一個藝術實踐的問題。這方面,青春版《牡丹亭》就是最好的例子,相比原著,雖有刪減調整但仍然是淺深、濃淡、雅俗獨得三昧,舞臺表演全盤繼承昆曲的表演精粹。
前些年,周麗玲曾專門搜集、整理及研究湖北巴楚民間戲曲及民歌,依據湖北土家族民歌創作新穿號子《一棵參天樹》、《橘頌新唱》、《以人為本笑哈哈》,其中《以人為本笑哈哈》參加2007年央視小崔說事——春節大聯歡,受到好評。
要突破第二道坎,實際上還要突破第三道坎——專業師資。此前教育部推廣京劇進中小學,就因為師資缺乏最終效果不佳,目前戲曲進高校同樣面臨這樣的問題。周麗玲表示。據教育部體育衛生與藝術教育司的調查,僅在基礎教育和義務教育階段,藝術教師的缺編就高達40%-50%,短期內難以解決。高校也因師資缺乏,藝術類課程開設不足。
專家表示,戲曲走進高校,不僅為了傳承經典文化,還應促進和推動高校藝術教育改革。
很多學生報考藝術院校只是一時頭腦發熱,到頭來很多沒干本行。中國戲曲學院音樂系教授左渠偉表示,戲曲學院作曲系每屆10至15名學生中,畢業后仍從事戲曲作曲的大概也就一到兩人,剩下的基本改行。內因在于創作難,外因則與戲曲專業院校的招生、專業課程設置及學生心態有關。左渠偉說。
最近兩年的全國兩會上,多位代表委員指出,眼下很多加入藝考大軍的學生,占較大比重的一部分是出于功利考慮,文化課學不好,便轉投藝考。事實上,沒有一定的文化積淀和素養,不正確對待藝術學習的規律,是不可能成功的。全國政協委員、廈門大學教授李未明說。
李未明委員還擔心,國內一些大城市,一堂鋼琴課、聲樂課收費動輒上千元,給很多家庭帶來巨大的經濟負擔。藝術教育越來越不正常,逐漸脫離其本位,越來越貴族化。藝考熱催生了藝術教育的腐敗之風,一些培訓機構和中介機構欺詐性、暴利性的收費坑害了很多家庭,但家長們仍盲目地跟風。有關部門應盡快采取有力措施,讓青年學生理性安排自己的職業規劃。
中國教育報: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13-02/05/content_8778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