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漆墨黑’(wu qi ma hei)這個詞是怎么來的?這個令常人摸不著頭腦的問題,湖北大學文學院博導石鋟教授卻談得津津有味。原來古人常用實物來形容不同的黑色。例如:烏黑的長發,漆黑的門板,墨黑的墨汁。但碰到抽象的‘極黑’,古人卻找不到實物來形容時,就讓‘烏、漆、墨’一起上,再經過變音后,就有了今天‘烏漆墨黑’這個詞。 石鋟說。
也正是因為潛心研究這些枯燥的東西,石鋟近日憑借《漢語形容詞重疊形式的歷史發展》一書獲得了全國語言學科研究的最高獎項——第六屆高等學校科學研究成果獎二等獎。
51歲的石鋟,成長經歷完全不走尋常路:39歲考上博士,44歲棄官重回講臺,48歲以教授、博導的身份回爐重新做學生
年近不惑考博士的人還真不多見。我當時也沒多想,就是覺得自己還有很多東西要學。石鋟笑道。2001年,39歲的石鋟以湖北師范學院副教授的身份,考取了中國社會科學研究院的博士,開始了他研究生涯中一個新的起點。
2006年,博士畢業后,石鋟卻出人意料地辭去了湖北師范學院研究生處處長的職位,在湖北大學從教,重新回到了講臺和故紙堆。2010年,石鋟再次選擇回爐當學生。時年48歲的他專程赴北京師范大學,拜在了我國語言學界的泰斗——許嘉璐先生的門下,開始了漢語國際教育和國學方面的研究。那時身為教授、博士生導師的石鋟,已是業內知名學者。
剛開始,一些授課老師見到我坐在講臺下都非常吃驚,都說‘你來干嘛,你坐在下面還讓我怎么講課啊!’石鋟談到自己曲折的經歷時,說:其實這也是我在不斷認清自己,尋找自己理想的過程。
從教師到官員,從博導回爐再當學生,再回到講臺,石鋟堅持了自己心中最初的理想。其實我這輩子的愿望就是做個實實在在的讀書人。每次當論文寫成的那一刻,雖然身體是非常疲憊的,但精神上確是無比愉悅的,這種感覺真的非常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