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三级不卡在线播放,男男gay互口免费网站_在线视频网

媒體湖大

當前位置: 網站首頁 > 媒體湖大 > 正文

注重特色學科發展 立足現實問題研究

來源:新聞中心 作者:記者 郝日虹 編輯:湖大在線 時間:2012-12-04 字號: 【大】 【中】 【小】

    湖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的前身可追溯到1931年建校之初的歷史科。作為學校歷史最悠久的院系之一,經過多年積淀,歷史文化學院已經形成了若干富有特色的研究中心和學術團隊,取得了一批高水平且有顯示度的科研成果。近些年來,學院在秉承歷史學科傳統基礎上,注重與經濟社會發展相結合,積極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和文化建設服務。學院一以貫之的學術傳統是什么?其具有哪些特色學科?對未來規劃有怎樣的構想?帶著這些問題,本報記者采訪了湖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副院長王揚。

  注重打造特色學科

  《中國社會科學報》:您能否談談學院特色學科的發展建設情況?

  王揚:歷史文化學院現有歷史學、檔案學、國際文化交流3個本科專業,其中歷史學的學科歷史最為悠久。發展至今,已經在中國文化史、社會史、經濟史、明清思想史、楚文化史、拉丁美洲研究、湖北區域社會文化、世界古代史、國際關系史等領域開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在這些研究領域中,尤以專門史研究最具特色,現已成為中國史一級學科博士點。

  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中期,專門史學科以文化史的宏觀研究為重心,出版了建國后第一部《中華文化史》,蜚聲海內外。90年代中期至本世紀初,專門史學科又立足于文化史研究的深厚基礎,向社會歷史研究領域拓展,出版了《中國社會史論》,并獲得學界同仁繼往開來的評價。新世紀以來,專門史學科回應湖北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將研究重心轉向湖北社會文化研究,出版了被譽為湖北文化史研究開山之作的《湖北文化史》,并以當代湖北社會文化為研究重心,展開大規模社會調研,取得一系列引人注目的成果。

  創建于20世紀80年代初的檔案學,亦是我院的一個特色學科。其培養目標是培養既精通現代文件與檔案管理,又能掌握圖書、情報等信息資源的管理技能,同時還可以勝任機關、企事業單位檔案管理、圖書情報管理、信息管理以及辦公室文秘工作的高級實用型復合人才。基于這一培養目標,該學科以大檔案思維為指導思想,在管理學科的框架下,強調檔案與信息的思維、計算與技術的思維,將檔案、信息、管理三者進行思維融合,并特別注重與企業的交流與合作。經過多年發展,檔案學科已經形成了企業檔案與知識管理、檔案現代化管理、檔案文化、檔案學基礎理論與實踐、競爭情報與信息安全等特色研究方向。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由檔案專業覃兆劌教授創建的國內唯一的企業檔案與知識管理研究中心,整合了國內相關學術資源,進一步明確了為企業檔案建設服務的方向。受到國家檔案局和中國檔案學會的高度肯定,并被中國檔案報和本地多家媒體所關注。由王艷明教授主持完成的城市勘測電子檔案管理方法研究項目獲國家檔案局優秀科技成果二等獎。

  注重特色學科發展已經成為我院的一個學術傳統。為了將這一學術傳統繼續發揚光大,我們還鼓勵教師結合自己的研究興趣,組成學術研究團隊。目前,我院已初步形成了以湖北當代文化研究中心和企業檔案與知識管理研究中心為龍頭,包括荊楚文化研究中心、女性文化研究中心、湖北城鄉區域發展研究中心、世界古典文明研究中心、國際關系史研究中心和拉丁美洲研究中心在內的學術研究團隊。我們會將這一學科建設理念一直貫徹下去,不斷提升我院的學術科研影響力。

  優良的學術團隊助推學科發展

  《中國社會科學報》:這些特色學科的發展離不開學院教師的共同努力。您能否就這方面內容做些詳細介紹?

  王揚:的確,我們學院之所以能取得今天的成績,與全院教師多年來踏實嚴謹的科研態度、銳意創新的學術思維、宏闊且獨特的研究視閾有著密切關系。

  比如專門史的學科帶頭人周積明教授,早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就開始從事文化史研究。他和馮天瑜先生合著的《中國古文化的奧秘》被譽為新時期文化史研究的報春花;而《中華文化史》至今在學界依然極具影響,被國內大多高校作為文化史課程教材。

  此外,周教授在清代學術文化史研究方面也頗有心得。由他所著的《文化視野下的四庫全書總目》,于傳統四庫學中獨辟蹊徑,開創《四庫全書總目》的文化史研究一路,產生了較為廣泛的影響。迄今為止,這部著作仍然是四庫學的重要論著之一,凡研究《四庫全書總目》思想內涵、文化價值者,都無法繞過這部著作。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他又以《四庫全書總目》研究為突破口,在清代新義理學研究方面提出了新的創建。這些研究進一步從理論上概括和深化了乾嘉新義理學的概念和內涵,拓展了乾嘉新義理學的觀察視角和研究范圍。

  正是在馮天瑜、周積明、何曉明、郭瑩等這樣一批知名學者的帶領下,我院的歷史學科不斷凝練研究方向,形成清代學術文化史研究、近代思想文化研究、湖北當代社會文化研究三大研究重心。學院先后承擔國家級、省部級及其它課題數十項;出版和發表了《二十世紀的中國文化史研究》、《震蕩與沖突——中國早期現代化進程中的思潮和社會》、《晚清反傳統思潮論綱》、《南社與中國近代文化變遷》、《文化分區與湖北文化》、《試論湖北文化的交融性》等具有較高學術水平的論著。在國內重要報刊以及日本、臺灣等地的學術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兩百余篇,其中50多篇被《新華文摘》等國內重要刊物及海外報刊轉載;各類成果十數次獲國家級、省市級社科優秀成果獎、圖書獎。學科主要成員曾多次赴澳大利亞、美國、新西蘭、韓國、新加坡、馬來西亞、法國、意大利、俄羅斯等國以及臺灣、香港、澳門等地,積極開展國內外學術交流。

  學院現在共有教職工50人,專任教師44人,其中教授9人,副教授19人,擁有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1人,湖北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3人,國務院特殊津貼獲得者3人,湖北省新世紀高層次人才工程第一層次1人。學院會繼續加強對外聯系,創造條件與國內外的知名大學開展多層次、多方面的學術交流與合作,積極引進人才,優化學術研究團隊,促使我院科研成果的數量和水平進一步提高。

  學術研究回應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要

  《中國社會科學報》: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學術研究不僅要注重提升理論水平,還應當與社會實踐有機結合。您能否就這方面談些體會?

  王揚:關注現實、重視應用一直是學院指導學科建設和發展的理念。

  成立于2004年9月的湖北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湖北當代文化研究中心,就是以當代湖北社會文化為研究主題,圍繞湖北省情積極開展實地調查研究。該中心成立以后,由郭瑩教授掛帥并主持完成了《鄂南地區基督教、天主教傳播發展情況調研報告》、《我國鄂南地區基督教、天主教傳播發展情況調研》、《鄂西、鄂北地區農村秘密教會傳播發展情況調研報告》、《尋找新農村建設的抓手——谷城縣堰河村以生態文化帶動新農村建設的啟示》及建國六十年民眾滿意度調研等一系列成果,先后獲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前湖北省委書記俞正聲同志、副省長劉友凡同志的批示。 這些成果還先后刊發在《中國社會科學內刊》、省委宣傳部主辦的《成果要報》、中宣部輿情信息局主辦的《輿情分析報告》等主要刊物上,產生了重要社會效益和廣泛影響。郭瑩教授也因此被中宣部聘請為輿情教授。

  學院的檔案系也高度重視專業知識服務于社會實踐。之前我提到的覃兆劌教授率領著他的學術團隊,在關注企業檔案與知識管理的同時,深入建設施工企業進行檔案管理實地調研,開展有關城市建設檔案的文獻編研、城建檔案知識化管理創新、城市區域文化遺產檔案管理等項目的研究。他還多次應邀為湖北省及武漢市住建系統檔案館長和專業人士作專題講座,并組織教師團隊為武漢市城建檔案管理專業人士提供系列培訓。

  今后,學院不僅要繼續發揚嚴謹求實研究風格,還要進一步加強對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的研究,爭取做到學術效益、社會效益、經濟效益三者兼顧,努力為地方經濟發展及社會文化建設服務。

  《中國社會科學報》:您能不能言簡意賅地總結一下學院的學術傳統?

  王揚:立足前沿,嚴謹求實;突出特色,銳意創新;關注現實,重視應用。我們會堅定地將這些學術傳統貫徹下去,促使學院未來發展更上一層樓。
 

詳情請看:http://www.csstoday.net/Item/34143.aspx

聯系我們

地址導航:湖北省武漢市武昌區友誼大道368號

郵政編碼:430062

聯系電話:(027)88664102

版權所有?湖北大學 2016 湖北大學黨委宣傳部 鄂ICP備05003305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4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