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占平,1981年生于河北,2005年畢業于湖北美術學院美術教育系水彩專業,2013年畢業于湖北美術學院雕塑系陶藝專業,現為湖北大學附屬小學美術教師,中國雕塑學會會員,仟僖雅畫廊簽約藝術家,作品曾獲《首屆湖北藝術大典》年度青年藝術家大獎、《湖北省第三屆現代陶藝展》學術獎、《湖北省首屆現代陶藝展》優秀獎。4月6日,《長江日報》典藏長江名家以整版篇幅詳細介紹尤占平和他的藝術作品,現將全文轉載如下:
.jpg)
認識青年藝術家尤占平已有多年,我眼中的他是個不茍言笑、行事穩重、敏于思考的人,他的藝術之路也一樣踏踏實實。但是,穩重并不意味著保守,踏實并不意味著自封。前幾年,他創作了一批昆蟲主題的陶藝作品,新奇的視覺、豐富的內涵讓這些作品得到廣泛好評。但他并沒有固守成果。近年他毅然決然地將創作延伸到另一個方向。我并不是那個只會做蟲子的人。他用一貫的嚴謹態度說。
生命是尤占平創作恒久的主題,他強調:每一個生命都不卑微,每一個生命都值得尊重!他時常自問:我們從哪里來?我們是誰?我們到哪里去?始于2011年的原動力系列延續至今,正是他內心思考的真實反映。原動力,一個頗具物理色彩的詞匯,似乎有著太多的包容性和隱喻性,挪用到他的作品上,便是對生命更本源性的探索。
原動力以奧地利心理學家、哲學家、精神分析學派的創始人,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性理論為依據,延伸出《夢》、《本能轉化》、《天空的記憶》、《微圖騰》等子系列。海象、鯊魚、河馬、長頸鹿、魚、蝸牛、狗,從表面上看,原動力塑造了一批姿態各異,又互不相干的動物,裝飾感與把玩趣味十足。是描繪那些可愛的生命體嗎?當然,事實并不如此簡單。
原動力讓尤占平從對工藝、技法的糾結中走出,并上升到一個更高的層面,尋求陶藝作品的意形合一。造型、肌理、釉色,這些不再是尤占平創作的關注點,或者說不再單獨關照,在保留陶藝材質美的前提下,他極大地削減手工痕跡和刻意的裝飾效果。在他看來,每一件原動力都應超脫于創作個體,都應該是一個整體,都是他對生命思考后的物化符號,每個作品單體都具有渾然一體的意境,對他而言,這是一種回歸藝術本體的單純。
作品《夢》是原動力的開始,尤占平引入歐洲舊石器時代晚期代表作,史前母神像成為輔助符號,以這個豐乳肥臀的形體,切入了對生殖崇拜意義的探究和延伸。生殖符號嫁接到子彈、飛機、南瓜、魚等具體物上,在并置的荒謬間,產生解讀的空曠感,作品似乎傳遞出很多東西,但又是那么難以言說,但一切一定和生命相關。之后的作品中,他以袋鼠隱喻人類的孕育繁衍,以原始鳥頭骨表現其對自然力量頂禮膜拜的原始宗教情懷。
如果說《夢》、《天空的記憶》等還有主動言說的成份,那么,之后的創作主觀意圖性更趨隱晦,也反映著尤占平在創作心態上的淡然。他如同一個游戲者一般,輕松地戲謔著一個個自然生命體,將狗或袋鼠拉長得瘦骨嶙峋,將河馬的鼻子膨脹成兩個大球,又把海象的舞姿設計得憨態可鞠。也許這些作品并不迎合大眾審美趣味,但怪誕、詭異的造型讓作品似乎有很多可以延伸的東西。由此,作品產生兩個解讀層次:先一層,極具趣味和夸張性的動物造型,讓人忍俊不禁,并感嘆生命如此多彩,又惹人憐愛!再往深層,便是對原動力的深度詮釋。形體的夸張處理,其實是生殖崇拜的暗示;動物的各種姿態隱含了情、愛、性等與生命繁衍相關的東西;形體中也存在著人類生命體的特征,如人體器官組織一般的凹凸不平,肌膚的層層皺褶,緊張的經絡與血管等,這些便是生命生生不息的奧秘,也是他至高無上的生命之道。
與陶藝作品相配合,《微圖騰》子系列以架上繪畫的方式,波普式的色彩平面化,從微觀視角再次審視生命的奧秘與美好,也成為他立體藝術的平面補充。
.jpg)
《原動力之微圖騰系列》繪畫
自然孕育生命,成就其偉大;生命演繹奇跡,最后回歸自然。一動一靜盡顯乾坤造化,一陰一陽足見天地循環。在尤占平的創作手記中,他這樣寫道。在現代陶藝的探索之中,尤占平找到了一個觀念的點,并由此發散開來,圍繞生命進行了一系列嘗試,應該說,這種嘗試是對觀念性陶藝創作疆域的一次拓展。
生命是什么?尤占平的作品作出了清晰的回答:生命就是原動力,它造就了一切,也同樣會讓他的作品在泥與火的神奇力量間不斷涌現。
.jpg)
《對話赫斯特》(鯊魚)

《生存與繁衍》
.jpg)
《原動力之夢》
.jpg)
《天空的記憶》
網絡查詢地址:
http://cjrb.cjn.cn/html/2014-04/06/content_530711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