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球員,一直處在中國足球舞臺的角落一隅。背上書包,他們是陽光帥氣的大學生;換上球鞋,學生的角色變成球員。因為足球,他們并行在球場與教室的雙行線上。盡管大學生足球默默無聞,但校園足球以別樣的方式,鋪開了足球運動在中國的另一種模樣。
大五明星球員的愿望:未來走上體育教學路
坐落于武漢市城區的湖北大學體育館內,大四學生于晨正率領主隊激戰在中國大學生五人制足球賽的球場。作為隊長,他披上代表核心的10號球衣,肩負攻城拔寨的重任。幾個月后,連莊五人制賽場七年的湖北大學將遠赴歐洲,出戰世界大學生五人制足球賽,于晨一直期待那一刻的到來。
于晨10歲接觸足球,從小在武漢業余體校練球。那時,爸爸經常帶他到現場看甲A聯賽,于晨暗下決心,長大后要在武漢市新華路體育場踢上職業聯賽。于是,他前往四川踢球,卻趕上了冠城俱樂部解散;與四川青年隊備戰中乙聯賽,不想在賽季初腳部骨折,至此,遺憾與職業聯賽擦肩而過。對他來說,去大學踢球,是延續足球生涯的最后希望。
成為隊長,對我是一次挑戰。好在,于晨帶領的湖北大學在北大區賽奪冠,殺入了全國半決賽。校園里,帥氣的他甚至已經算學生明星,不少觀眾都是他的粉絲。于晨本科就讀新聞專業,研究生選擇了體育教學專業,計劃做一名足球教練:我在11人制足球上不成功,但一直深深熱愛足球。我想用我的教訓,幫助喜歡足球的小孩。
球場外,他自己開了個小飯館,隔三差五請朋友來吃飯,按他自己的話說:小店目前勉強還沒虧錢吧。飯館面積不大,環境被精心設計成足球主題。當然,于晨踢球的照片掛在墻上。當談到未來做教練,可能不會太賺錢,帥氣的小伙微笑著:可是我的興趣就在這里。
北理工模式形單影只 大學足球應是人才庫
大賽的第二名,山東大學隊主帥張宏瑞教練介紹,很多大學生球員的經歷都是這樣,從小進行了專業訓練,但最終選擇了退役,走進校園讀書。畢業后,他們也大都離不開足球。
張宏瑞曾在職業隊踢球,后來走進校園做了教練,他承認大學足球的水平比職業隊差一點,但是,大學生球員的身上,有一股特別的力量:他們不像是職業隊的運動員,對待輸贏的結果更淡然,反而享受了比賽的過程。輸球后,他們不會沮喪,而是總結很多經驗教訓,甚至是為人做事的道理。
這或許就是大學生球員的特質。張宏瑞教練肯定了這群足球青年,卻也感嘆學生球員的不易。如今,山東大學是僅有的既參賽五人制足球賽(大五聯賽),也參加11人制足球全國賽(大超聯賽)的大學。緊密的賽程下,球員面臨雙線作戰疲憊不堪。他們既要兼顧學業,也要完成與學分掛鉤的比賽。有時候,球員們要坐火車一天一夜,才能到達客場比賽。等回到主場時,客隊甚至到的比我們還早。他說,如今,球員們不得不耽誤了期末考試,為這事,我們還在與老師協商如何解決。
大學足球圈里,把經歷過專業訓練,之后選擇去大學讀書的球員,普遍形容成退役了。走進大學校門,他們大多是為了一張拿得出手的學歷、和一份更好的工作。唯有北京理工大學,2006年殺入中甲聯賽,如今已經堅持了8年,去年,北理工轉為職業隊,大學生球員終于回到了職業聯賽的懷抱。老帥金志揚曾說,北理工的成績證明,上大學也能踢足球,踢足球也能上大學。
但是,現實情況現實,北理工的成功仍是個例。同級別的舞臺上,北理工難覓對手,其他的大學,距離中甲的水平還有太大差距。一名大學足球教練私下說:剛來學校的時候,感覺很挫敗。因為大學球員的水平,和職業的差太多了。
中國職業聯賽金哨,如今在清華大學教書的孫葆潔認為:大學足球應該是足球運動的人才庫。他介紹,在外國,國奧隊和青年隊經常挑選大學生球員,所以,大學生足球是很重要的。比如我們的近鄰,日本和韓國。
正是國內大學足球的現狀,才催生出了退役一說。今年,教育部官員首次進入中國足協高層名單,讓人們聞到了一絲教育與職業體育攜手的味道。當兒童足球、少年足球、中高考足球相繼成為熱點話題時,大學足球還是一塊尚需開墾的土地。但愿在不遠的將來,北理工模式不再孤單,大學生球員們也能夠在校園延續足球生涯,反哺中國足球。
網絡查詢地址及轉載情況:http://www.chinanews.com/ty/2014/06-11/6265866.shtml
鳳凰網:http://finance.ifeng.com/a/20140611/12514806_0.shtml